【體記協30周年特輯】穿梭不同媒體主播馮堅成 轉變帶來機會

【體記協30周年特輯】一句「英超曼聯又輸一場」成為網民及球迷流行對白,設計這「金句」的馮堅成任職體記25年,做過不同類型媒體,由報紙轉到電 視台,再由電視台跳到網絡媒體。他在不同平台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每一次轉變都帶來不同發展空間,轉變令「馮堅成又贏一場 ! 」

【體記協30周年特輯】無間採訪30年女體記黃頴釧 工作雖苦樂在其中

【體記協30周年特輯】1988年香港體育記者會協會成立的當年,亦是黃頴釧(阿釧)成為體育記者的一年,一做便做了30年。她承認記者工作辛苦,但 從沒想過離開,試過外出採訪奧運身心疲累下獨自爆喊、試過趕稿時太累自摑三巴提神、試過為求及時傳資料回報館衝出馬路截車。「記者工作一定辛苦,不過過程中得一定多過失,採訪過多次大賽,見識過很多人和事。對我來說,當記者是夢想成真。」

【七言想說】30年的堅持

【體路專欄】找到一份自己最喜歡的工作,是最幸福的事!香港體育記者協會於1988年成立,也是筆者加入體記大家庭的一年,轉眼間已渡過了三十個寒暑,上星期體記協舉辦30周年晚宴暨香港體壇三十傑頒獎禮,難得與很多前輩、舊行家和運動員好友濟濟一堂,整個晚上說過不停、笑到合不攏嘴,一下子找回30年的回憶,也彷彿再次提醒自己是個幸福的人。

【體記協30周年特輯】授勳球賽評述員何靜江 多年付出獲認同

【體記協30周年特輯】由1974年開始任足球評述員的何靜江,任職體記44年,自言人生一半時間都在球場渡過,工作時在球場直播室評述球賽,下班也 走到球場睇波娛樂兼「索料」。這44年的努力沒有白費,最近他獲頒「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他說:「多年來的工作終於獲得認同。」

【體記協30周年特輯】資深體育科監製李漢源 見證節目製作變遷

【體記協30周年特輯】若沒有對體育的熱誠,運動員或體育傳媒很難堅持下去。在電視台打滾30多年的李漢源(Patrick)當初因着對本地波的狂熱,80年代由助理編導做起,至今成為體育科節目監製及製作主任,多年來炮製多個體育節目及直播大型賽事。從小到大,相信你我同樣看過他有份製作的體育節目。

【體記協30周年特輯】前體記協會主席朱凱勤 做體記享最快樂時光

【體記協30周年特輯】人稱「朱爺」的朱凱勤任職體育傳媒35年,至2014年退休,其間18年任體育記者協會主席,帶領協會成長,他退休後仍義務兼顧會務。他說無論做體記或是任協會主席,過程都在學習在長知識,「做體記是一生中最快樂時光」。

【體記協30周年特輯】第一代體育節目主持陳尚來 體記學習終身受用

【體記協30周年特輯】有人說80年代是香港最美好的時候,百業興旺,是個追夢的年代。當年體育開始普及,剛大學畢業的陳尚來「來哥」加入電視台 成為體育記者、主持,及後成為香港體育記者協會主席,轉眼35年,仍然為本地體壇出心出力。

【體記協30周年特輯】創會會員林韻月憶舊事 傳相傳稿用盡法寶

【體記協30周年特輯】1988年是漢城奧運會舉辦的一年,對香港體育記者而言,該年另有一項大事,是香港體育記者協會成立。創會成員之一的林韻月 「月姐」是當年少有的女體育記者,她指早期本地體育記者不算多,但隨着本地足球興旺以及中國在國際舞台嶄露鋒芒,香港體育記者決定成立平台,方便進行採訪活動,特別是申請出外採訪國際賽事。

【體協記30周年特輯】牛下女車神李慧詩:體記是最強後盾

【體協記30周年特輯】自2010年廣州亞運會奪香港當屆第一金成名,2012 年更贏下倫敦奧運會凱林賽 銅牌,李慧詩(Sarah)過去8年成為各大體育新聞平台常客。從寂寂無名的小將,到被體記賦予「牛下女車神」的稱號,李慧詩形容香港體記是她在場外的最強後盾:「沒有你們也沒有今天的我。」

【體記協30周年特輯】乒乓孖寶李靜高禮澤 與體記彼此交心

【體記協30周年特輯】2000 年,李靜和高禮澤兩個黃毛小子,不甘埋沒天分只當國乒球星們的陪練員,毅然拖着行李箱南下來港發展,這對「乒乓孖寶」不僅靠自己一雙手在國際乒壇打出名堂,耕耘 4 載鑄出奧運銀牌,更與香港體育記者由互有戒心到彼此交心,場內場外互相扶持,友誼長存。

【體記協30周年特輯】「風之后」李麗珊:推動風帆 體記有功

【體記協30周年特輯】香港體育記者協會成立至今已有三十個年頭,1996 年阿特蘭大奧運金牌得主、一代 「風之后」李麗珊亦早在 1988 年活躍於本地滑浪風帆賽事,可說與體記一起成長,彼此相交多年,結下真摯深厚的友誼,「珊珊」形容這是其運動生涯中獎牌以外的最大收穫,足以回味一輩子!近年愛上羽毛球的「風之后」又寄語新一代體記勿忘初心,在爭搶即時新聞的同時,可花多一點心思發掘深度題材,讓讀者有更多機會細閱運動背後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