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ior.編者的話| 文武為何不能兼得?



【體路 X Junior】東京奧運後香港體育界逐漸走進公眾眼球,運動風氣亦慢慢開始普及,願意參與運動訓練及運動賽事的人數亦明顯增加,除了學體會主辦的比賽,近年不同種類的學界賽亦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過,每年到學期尾總會聽到不少為了升學必須放棄運動的聲音,心裡總不禁會問:體育與學業為何會成為對立面?

經過東京奧運體育熱潮的洗禮,這幾年大眾亦逐漸意識到「體育」屬於一種專業,不是隨隨便便跑幾圈就能說自己訓練有素,不同運動項目亦各有專門的技術與細節,不論老幼都對運動員更添尊重與憧憬,但說到要讓子女走上職業運動員的路,不少家長卻始終未能放下「讀唔成書先去做運動員」的刻板印象。

運動員是否真的不夠聰明?看看各國參與奧運、世界賽,或者頂尖職業賽的運動員,當中不乏各行各業的專家,東京奧運女子公路單車冠軍姬辛賀法(Anna Kiesenhofer)就是一位專攻微積分的數學博士,奧運後亦繼續於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後課程。又如香港泳壇星將何詩蓓、劍擊女將江旻憓、佘繕妡、壁球新星陳善鈺等等,都憑自身實力升讀密芝根大學、史丹福大學、聖母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世界頂尖學府,她們的校友亦不乏其他國家的奧運獎牌選手,反而是曾接受運動訓練的年青人似乎更能文武兼備。

專業運動員的門檻確實很高,每年可能就只有金字塔頂端的1-2%運動員能進入職業之路,但學生運動員從小培養的東西並不會因為無法進軍職業而白費。運動訓練培養出的紀律、自制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性、面對失敗的心態、處理壓力的手段,這些都不是埋首書堆苦讀就能學會的東西,卻是做人處世不可或缺的能力。運動與學業從來不是魚與熊掌,而是相輔相成。

賈兆志

原文刊於《Sportsroad Junior》第80
訂閱請按此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