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運動心理學淺談(80):現代教練法重質不重量



【體路專欄】1935年,高球堂名將Tommy Armour退休後在佛羅里達州當教練。他顯赫的戰績是25項職業賽的冠軍,其中包括三項大滿貫賽事。所以他當時收費是天價美金$50半小時!他的教學方法是劃時代的,甚至比現時的教練法更先進。學生上課時,Tommy Armour會請學員在練習場自己練當天要針對的技術,他則坐在後面觀察,不發一言。如此差不多15分鐘,他才針對關鍵的問題提出指導。然後又再觀察5至10分鐘,再作最後的指導,這就是他整個教學過程。

很多教練在教導過程中喋喋不休,有時六、七成時間都是教練在講解、糾正、示範等等。表面上好像很努力地教學,講解很多方法,糾正很多錯誤。大部分青少年、小朋友的家長都很喜歡這種教練,覺得他們很努力,傳授很多知識。其實這樣的教學效能甚低,因為講解太多不能立時吸收,實習太少又不能自我糾正。

Tommy Ama的低調教學法(under-coaching),為何才是最有效的教練法?運動的學習與實踐是一個過程,而每個人都有學習、分析、改變技巧的本能。進步的本質最重要是通過實習與實驗的印證,所以教練要細心觀察運動員的表現,找出中心問題的所在。例如所有打出的球都有偏左的傾向,可以是握桿的問題,又可以是節奏的問題,亦可以是上桿的幅度不足或過度等等。所以要仔細觀察,才可以知道中心問題出在何處。

坊間有一些教練是用同一種公式,認為球打得偏左一定是某一種問題,而沒有觀察學員實戰的傾向,太快的將一種罐頭式教學法灌輸給運動員,會跌入另外一種偏差。至於觀察完畢,教練將正確的做法示範,又對比不正確的方法使學員有正確的認識。學員知道了原則,並不表示已經可以實施正確的方法,所以教練有需要重新觀察學員如何糾正錯誤。這個時刻最重要是容許學員犯錯,因為要觀察學習過程中學員是否已經能夠自我糾正,所以縱使技術改進不完美,教練不會立刻改正,就是要觀察學員可不可以慢慢的找到出路。

如果持續發現學員仍然犯基本上的錯誤,教練就要做一些簡單的提醒,一句起兩句止,看看學員是否能夠自我調整。這個關鍵十分重要,因為太快及太多的指導,學員是沒有機會自我分析的,上完課之後會十分迷惘,因為所有糾正都是教練直接指證,使學員過分倚賴教練的提醒,而沒有機會自我找到方向。學習的過程中要起碼八成做到正確的動作,縱使未能穩定的發揮亦可以。所以教學完成以前教練要定下練習的規範,並且要有達到某種目標,在下一次上課時是要交功課的。

容許我分享另外一個例子,已經是30年前,一位在大學打籃球的女學生,畢業後在外打公開賽,她發現原本的強項三分球失準,便回到大學請教我看看原因何在。於是我在球場觀察她射三分球,的確是沒有以前的準繩,射球有一點偏左的傾向。有一些教練或者會立刻從手法上着手改變,但我沒有。我只是簡單的要求她踏前一大步,即是在三分線的裏面射球,跟着她就接連命中。我告訴她並不是手法出問題,而是離開大學之後日間要上班,體能已經不是做學生時候一樣,於是我就帶她到健身室教她重量訓練。這個例子就是先要排除一些基本上的問題,例如體能及力量,然後再從手法上看看是不是有問題。若然我沒有請她踏前一步射球,貿貿然改變射球方法,就會走錯門路,解決不了問題。

本篇限於篇幅,不能再詳細一點的解釋,只是要指出教練指導及示範的時間,不能超過15%的實用時間。所謂實用的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特別注重學員自己找出正確的答案,因為在場上比賽的時間是要靠自己的。在這篇的結尾我想告訴大家,在團體運動的教學亦是一樣。例如籃球比賽之後我會做一個簡單的檢討,不會超過十五分鐘。如果那場球賽是勝利,我會講多一點,特別是提醒球員他們在那一方面表現特別好,是否有突破,因為我不想他們忘記了為何取得勝利,當然亦會提及一些不足的地方,但就不會長篇大論。假如那場比賽是輸了,我只會講5分鐘,仍然會提醒他們那些地方做得好,那些地方做得不足。為何輸了比賽反而講得少?因為已經輸了,只要提到不足之處就可以,並不需要長篇大論令他們更加不開心,另外亦要提醒他們亦有做得好的地方。反正並不能當時就做出任何改變,針對性的指導是在下一次練習的時候才詳細的訓練和解釋。

其實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講得多那能記得住?言簡意賅,才是教練法的精義。

作者:陳展鳴博士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院士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創會會長(榮休)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副教授(榮休)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