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記協30周年特輯】創會會員林韻月憶舊事 傳相傳稿用盡法寶



劉嘉承攝

【體記協30周年特輯】1988年是漢城奧運會舉辦的一年,對香港體育記者而言,該年另有一項大事,是香港體育記者協會成立。創會成員之一的林韻月 「月姐」是當年少有的女體育記者,她指早期本地體育記者不算多,但隨着本地足球興旺以及中國在國際舞台嶄露鋒芒,香港體育記者決定成立平台,方便進行採訪活動,特別是申請出外採訪國際賽事。

林韻月(上圖右三)及下圖(右)與其他執委合力舉辦體記 精英嘉年華,令體記與運動員多一個交流機會 。

曾任職《晶報》的「月姐」是名籃球健將, 畢業後曾執起教鞭,惟她對體育傳媒行業有濃厚興趣,於是轉行成為當時極少數女體育記者之一。「月姐」指體記行業男女平等:「在我1978年入行之前只有兩名女體育記者,即使我是體記中的少數,但無礙我們與運動員打成一片,足球賽後甚至直入球員更衣室採訪,彼此交心而且親近。」

女生肩膊雖不及男兒寬闊、強壯,但身型嬌小的「月姐」當年仍揹起「兩舊鐵」跑新聞:「當時揹起兩部相機、長鏡短鏡四圍跑。大賽通常在麥花臣球場、修頓街場或只有大風扇的室內場舉行,環境差但賽事氣氛極好。」

月姐(後排右)指入行時女體記數目不多,這張是 當時部分女體育記者合照。

託飛機乘客代交菲林

現時新一代或很難想像在沒有網絡的年代,記者如何爭分奪秒讓報道出街,「月姐」指記者當年要盡出法寶,務求讓手稿及菲林傳到香港:「試過出國採訪大型運動會,手稿要到郵電局打長途電話,向香港同事逐字讀出,同時要查飛往香港的航班資料,再到機場拜託乘客幫忙帶菲林返港,報社同事再到接機大堂接收。」

現今科技發達,一鍵即可翻閱運動員往績,亦可即時收看直播,但「月姐」始終喜歡親到現場的實在:「以前我們一定要親身在場才能做到訪問,現在即使不在場也能靠網上直 播寫到一篇戰情緊凑的文章,但我始終喜歡親身到場感受戰況。」

月姐經常出席對外的交流及採訪活動。上圖中排左二及下圖中排左為月姐與會長霍震霆及其他體記參加訪問團。

與運動員成多年好友

「月姐」指當時一班行家每次採訪足球賽 後,定會一起宵夜,「有時放工前會在公司打電話約行家食宵夜,有間茶檔是我們行家聚腳點,我們放工後會自動到『老地方』報到。」

「月姐」的報道原則是體育人只談體育:「運動員與我們無所不談,但我們只會報道他們的運動成績,不會隨便『踢爆』私生活。」亦是這份體育傳媒的道德,令她與運動員的關係密切,就算《晶報》在她入行十年後結業而轉到其他媒體工作,與運動員關係亦未因而疏遠。

回想多年體記生涯,「月姐」指那段時光很美好,沒有入錯行:「成為體記是因為我喜歡這工作,我見識到很多事物,亦認識很多朋友,幾十年來依然與一 班運動員保持緊密聯繫。」

文:李玥


香港體育記者協會於1988年成立,今年已踏入三十周年。為慶祝成立三十周年,香港體育記者協會聯同冠名贊助商香港賽馬會,於2018年12月6日特別舉辦了「賽馬會體記協會香港體壇三十傑」選舉,以表揚在1988年至2018年間為香港體壇屢創佳績的運動員。《香港體育記者協會30周年特刊》亦已出版,足本內容請按此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