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達亞運・專訪】母親與中學生 兩代女籃細寫籃球故事



林碧怡(左)與馬丹鳳(右)

【體路專訪】在香港當運動員難,當學生運動員更難,當個媽媽級的運動員可謂難上加難。偏偏在香港亞運女子籃球隊中,卻找到了這兩代、「兩棲」球員的身影。香港女籃水平或許未必追得上亞洲列強中、日、韓,但仍有林碧怡和馬丹鳳這些運動員,默默地克服困難編寫自己的籃球故事。

「其實生小朋友後再打球真的很難!」4月中的「2018年香港籃球銀牌賽」女子組決賽,替球隊福建轟入22分反勝奪冠的碧怡賽後邊落淚邊激動地道出這句。相隔3個月,眼前的碧怡已帶領福建以全勝姿態連奪常規賽及季後賽冠軍,不過對於「BB來了」的這兩年仍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其實生小朋友後再打球真的很難!

由16年6月發現自己身懷六甲,到兒子在去年3月呱呱落地,直至今季初在工商盃復出,「碧怡」前後共休息了約年半時間,但復出並不代表能重拾水準。「頭一兩場或許是『餓波』的關係也打得頗正常,不過之後對七喜的常規賽卻打得很差,應該這麼多年也未試過在後備席坐那麼久,真的很不開心。」

分娩後的體能不如以前也許早已預期,但原來心態才是重上高峰的最大絆腳石。「碧怡」復出後自覺速度體能跟不上一眾後輩,需要慢慢轉型當射手,偏偏射手的角色卻與她的性格截然不同,「射手打法變得較為被動,但我是那些不太冷靜的人,很想快點拿到球、有表現能幫助球隊。幸好有『好姐』(官健好)提醒我,做射手必須要等待機會,才懂得慢慢放更多耐性。」

血都輸了幾包,還怕甚麼輸球?

讓她學懂冷靜的,其實不止是「好姐」,兒子也是她的「啟蒙導師」。醫生在「碧怡」臨分娩時發現她得了妊娠毒血症及高血壓需要立即催生,幸好最後順產之餘亦母子平安。雖說未至於幾乎踏進鬼門關,但這次經歷也令碧怡將勝負看得更化,「這次之後覺得就算落後也只是很小事,即使是要在關鍵時刻要射罰球,也不會當那些壓力是甚麼一回事。血都輸了幾包,還怕甚麼輸球?」的確,福建季內多次反勝「碧怡」也功不可沒,銀牌決賽那仗,若非她在首節連取10分,結果可能就會不一樣。「我一直很想在新伊館打出水準,那次做到了真的很激動。因為要證明自己復出也有價值,而不是單單生仔後再打球而己。這些真的要生過小朋友才會明白。」只是身為男性的筆者真的沒有機會明白這種感覺⋯⋯

我不想再浪費我的高度,亦不想那些取笑我的人太得戚。

要證明自己的不止是「碧怡」,還有12人名單當中最年輕的馬丹鳳。這位連DSE也未考的高妹在學界的表現早已有目共睹,但其實3年前的她在隊友眼中仍是一個「廢青」,「當時基本上我一落場就會打少一個,因為我既無進攻能力也做不到防守,連隊友也不會信任我。」知恥近乎勇,當一個球員在隊中也不被信任之時就是其發奮圖強之日。明白了自己有甚麼不足,馬丹鳳開始落足心機練習,再加上轉讀漢華中學後遇到恩師翁金驊,「他教了我很多事,也令我的心態都變了。我不想再浪費我的高度,亦不想那些取笑我的人太得戚。」然而那些冷嘲熱諷在亞運前夕又再出現。

「馬丹鳳這麼年輕憑甚麼去亞運,技術又不到家,怎麼不先浸多數年?」就連自己也感到出乎意料之外,批評之聲也隨她入選亞運最後名單的消息後傳到馬丹鳳耳邊。不過若單憑年輕就否定運動員的能力,那法國足球隊的安巴比也不能替法國捧起大力神盃了。正正因為這些質疑,馬丹鳳更想化壓力為力量,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先讓人看到我能帶起安邦(女甲球隊),這樣便有資格入港隊;在港隊便好好學習、做好自己本份。」

練習完畢,「好姐」正和隊員作講話,時間已經是晚上10時半。

在香港當運動員,場地和資源等通通也要花盡氣力爭取。女籃港隊的練習時間幾乎都在夜晚,訪問當天,每位代表放工後趕到林士德體育館訓練,完成訓練後,離開體育館大約晚上11時。對一個是媽媽、一個是學生的林碧怡和馬丹鳳來說,分配各身份時間,絕對是個磨練。

「我是全職教練相對上時間已經較易分配,但真的很想在夜晚能照顧小朋友,有時也要逼不得已請假,幸好『好姐』很體諒很信任我。」

「剛剛轉校時真的不習慣,我住太子,但學校在小西灣,單是上學都個多小時,放學後還有練習和比賽,睡得少很辛苦。但學校不會因為我打籃球而讓我遲上學,而且身體適應後都負荷到。」

然而,種種困難對她們一班女子籃球員來說也不會是一回事,「其實最重要是有場地,有場地便會好好珍惜。任何事對我們來說都不是一個不打球的藉口。」剛巧民政事務局去年提出5年發展計劃,增加女籃獲分配的籃球場節數之餘,運動員也能獲每月4000元津貼,好為這隊際運動的發展壓力給予一點支持。

體育專員楊德強於亞運前,特意到女籃訓練場館勉勵一眾港將。

香港女籃在亞運的歷史不多,上屆在仁川才首次踏足這個賽場,今屆隊中也只有卓婷、林碧怡及李祉均3人屬「兩朝元老」。仁川一役因得失分較差而出局,士別三日,刮目相看,隊中換上9名新隊員,「老隊員」之一的「碧怡」有何感覺?

「整體就一定年輕了很多,經驗肯定會比上屆的球員少。不過最重要是要做到一點:不要再想自己是哪一隊,一起團結一致為香港比賽。」球季復球季,球衣胸口上的名字由球會變成「HONG KONG」也為她們帶來一點衝擊、一點鼓勵,「這件球衣代表著隊友和教練對我的信任,希望可以做好本份之餘,也見識一下外國的中鋒,更想學習師姐的領導才能。」馬丹鳳補充道。

機會從來也不等人,更何況機會還來臨了兩次,「能打兩屆代表這4年來仍有能力入選,我更要在中途生過兒子。再過4年我也不知甚麼境況了,要好好珍惜這個機會。」4年後,「碧怡」將踏入「3字頭」、兒子也讀幼稚園了,那時候的馬丹鳳也應該正預備大學的「Final year」,到時候的「碧怡」還在球場奔馳嗎?馬丹鳳成了領軍人物了沒?但唯一不變的,應該是她們這班女子籃球員,喜愛籃球、爭取大家認同的那顆決心。

圖:徐飛、麥景智
文:麥景智


 

關於民政事務局「隊際運動五年發展計劃」
民政事務局於2017年10月宣布開展「隊際運動五年發展計劃」,計劃於自2018年1月推出,涵蓋亞洲運動會(亞運會)或亞洲冬季運動會(亞冬運)的8項5人或以上隊際運動項目,即棒球、籃球、手球、曲棍球、冰球、壘球、排球和水球,向 8個相關體育總會提供額外資助,為香港參戰亞運會或亞冬運制訂和推行培訓計劃,亦為超過 200名港隊成員提供財政資助。此計劃的目標是協助隊際運動項目循序漸進地提升成績,以及增加日後晉身精英體育項目的機會。

體育專員楊德強早前特意觀看女籃練習並鼓勵一眾球員,期望她們在亞運爭取佳績:「看畢她們的訓練後,發覺球隊上下的狀態不錯。」另外他稱亞運期間會飛抵印尼,親身觀看籃球及手球等隊際項目賽事。

《體路》採訪團現場直擊印尼亞運會!#撐起港隊
印尼雅加達亞運會將於8月18日至9月2日舉行,預計港隊今屆會派出歷來最龐大陣容出戰。《體路》採訪團一如以往會到印尼現場直擊香港隊賽事,同大家一齊 #撐起港隊。

亞運會正式開幕前,《體路》今日起會同大家連續一個月倒數,包括每日推出 #撐起港隊逐格睇,以及運動員專訪,當然唔少得 #SportsroadTV啦!記得留意我地各大社交平台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及亞運專頁,要收到最快消息,當然要下載《體路》應用程式,接收第一手香港隊新聞!(Android版本請按此IOS 版本請按此(測試版本)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