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曹星如轉打業餘 = 割禾青?



圖:體路資料庫

【讀者投稿】還記起去年「王者對決3」,裁判在第六回合結束時宣布曹星如以點數戰勝河野公平。教人最深印象的,或許是22連勝、或許是曹腫脹如雞蛋的額頭、或許是受人爭議的勝方判定,對我來說卻是曹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不是客套的感謝,亦非勝利高呼,而是一句「我又打腫了眼,對不起老婆」,及其後幾句連呼「好痛」後的聲淚俱下。


儘管不少人在網上說他勝之不武,不敢挑戰拳王「怪物」井上尚彌云云。但這幾聲「好痛」,除了是曹星如的真情流露,卻更讓人感受到,或許痛楚和傷患,比勝利和榮耀更接近職業拳擊的本質。事隔一年,曹星如久休復出,於UEF賽事壓軸表演賽戰勝台灣21歲新星江奕宏。不料賽後曹卻即宣布從職業拳壇退下,轉攻業餘擂台,矢志打入2020東京奧運。人紅是非多,「笠水」、「割禾青」等說法再次滿天飛。似乎認為職業拳手打業餘比賽,便能夠輕鬆勝出,實有誤解。曹星如轉換跑道,其實有利有弊,以下試列數點細說 :

1)年紀漸大,體力下降
曹星如7年前出戰第一場職業比賽,當年他24歲,正值體能巔峰。但其實有不少拳撃手,因為早於16、17歲已經開始職業拳手生涯,打的比賽多,身體累積受傷,廿多歲已需要退下火線。而且30歲後反應、力量漸漸減弱。當然有人指柏奎奧、梅韋達等世界級拳王能夠打至40歲,但始終屬極少數,而且他們的名氣是以億元美金計,當然會在延長職業生涯方面下更多功夫。

2)職業講求K.O ; 業餘講求點數
職業拳擊為了吸引收視,最講求「拳拳到肉」、KO撃倒對手,「王者之戰3」河野早段連番重拳務求盡快KO曹星如,相信不少看官仍歷歷在目。另外,為保持拳賽緊張及可觀程度,職業拳撃的裁判執法亦較為「寬鬆」較少暫停比賽。
相對較為「競技」性質的業餘拳壇,選手偏向以點數取勝,更適合Rex講求「快而準」刺拳得分的風格。而且比賽只打3回合,對於31歲的Rex,亦是延長拳手生涯的合理選擇。長年於業餘拳壇打滾、講究步法和速度的中國拳王鄒市明2012年再次奪得奧運金牌,當時也是31歲。

3)撇掉職業拳手的商業味
業餘拳手多是代表國家或地區,更多的是為所屬地區爭取榮譽,最有名業餘拳撃舞台是AIBA舉辦的世界賽及奧運 (上屆奧運開始准許職業拳手參戰,但許多職業聯盟不允許旗下拳手參賽 ),但比賽能贏取的獎金不能如職業時期比較,更要倒過來給錢去打業餘比賽。

圖:體路資料庫
圖:體路資料庫

4) 無法「刷數據」
業餘與職業的另一不同之處,便是不能選對手「刷數據」。職業拳賽會為了製造話題及增強刺激程度,職業選手的對手都會少不免會「度身訂造」。但奧運等國際比賽,是要靠打賽會安排的一場場資格賽,比賽密度比職業拳手更高。職業拳手可一年兩賽,但奧運資格賽期間,每兩個月就有一場,休息及準備時間更短,體重控制亦更嚴格,亦是對一名拳手更大的考驗。

5)職業拳手不一定能稱霸業餘賽事
拳擊不像其他運動,職業選手與業餘選手的差距並沒有想像中懸殊。2016里約奧運,曾奪得WBA金腰帶的喀麥隆中量級拳王Hassan N’Dam,第一場就被名不經傳的巴西拳手撃敗黯然退場。另一IBA泰國拳王Amnat Ruenroeng亦鎩羽而歸。足證職業拳手轉打職業不一定「屈機」。除上一段提及的訓練適應問題外,更需適應較嚴厲的裁判尺度,始終業餘拳擊更接近規範化的「競技運動」,而非職業拳擊般要選手鬥過死去活來。

總體來說,就是曹星如轉打業餘,絕對不像外界判斷的「輕鬆」,也算是側面回應了「刷數據」「只打弱者」的批評。回想曹星如的22連勝中,其實少了一場,也無法成就「神奇小子」的響亮名號。無論曹的實際水準如何、名氣中有多少「水份」,我們也得承認「曹星如」僅有一個。他是香港首位職業西洋拳手,即使沒有22連勝,不是「神奇小子」,已足夠在香港運動史留下一筆。希望「曹星如」退下職業拳壇,不只是轉換跑道,而是讓更多的「曹星如」能夠冒起頭來。香港,又怎會只得一個「神奇小子」?

撰文:可仁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