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深蹲迷思 逐一拆解



【體路專欄】近年,越來越多人喜歡健身,除了運動愛好者,亦有不少想改善身體健康的朋友,都愛走進健身室,進行形形色色的訓練。在各種體能訓練動作之中,深蹲(Squat)是其中一個頗受歡迎和非常有效率的入門動作,即使不用器材,深蹲訓練也可以鍛鍊到身體多組肌肉。如配合節奏,更加是一種不錯的高強度帶氧運動。但對於深蹲的正確做法,坊間亦有不少迷思,例如雙膝能否超越腳尖?為何有時深蹲訓練的成果,無法直接反映在運動表現上?故此,筆者希望藉此文章,為大家介紹-些較常用的深蹲動作,解開迷思。

基礎深蹲 (Squat)

進行基礎深蹲時,雙腳應維持打開至肩膀寬度,腳尖朝向前方或微微向外。身體保持挺直,垂直蹲下,隨後回復站姿。運動時,身體應避免過度前彎,而在蹲下的過程中,亦應嘗試將臀部向後移,像坐椅子一樣往下坐,避免過度增加膝關節的負擔。

(圖一及圖二:基礎深蹲的動作示範)

因應個別人士的訓練強度,深蹲的幅度可分為1/4蹲、半蹲、平行蹲、全蹲 ,深蹲的幅度越大,對身體的要求越高。基礎深蹲能鍛煉不少下半身的肌肉,如股四頭肌、臀大肌、腿後肌群、小腿肌群及部分核心肌肉,有效提升身體的平衡力和穩定性。

靠牆深蹲 (Wall Slide)

進行靠牆深蹲時,首先讓臀部、肩膀和後腦均背靠牆壁,雙腳保持與肩同寬,離開牆身大概一至兩呎站立,接著靠牆向下慢慢「滑移」,彎曲膝蓋至大腿與地面平行,然後慢慢返回開始時的姿勢,重複動作多次。

相比傳統深蹲,靠牆深蹲主要集中鍛煉大腿前方的四頭肌。對初學者來說,靠牆深蹲比較容易掌握;而強壯的四頭肌,亦能有效減低膝關節的壓力,對預防膝關節痛有莫大的好處。

(圖三及圖四:靠牆深蹲的動作示範)

弓步蹲 (Lunge)

做弓步蹲時,要挺直上身,接著向前踏步屈膝,雙膝屈曲成90度,前腳的膝蓋不要超越腳尖,過程中,注意身體不要過度傾前,而且讓髖、膝、踝關節保持成一直線,在訓練初期,可以正面照鏡觀測有沒有出現膝蓋內翻或外翻的情況。

(圖五及圖六:弓步蹲的動作示範)

弓步蹲是一種深蹲的變化式,這動作主要用前腳支撐體重,而且支撐範圍較少,所以需要更高的肌力和平衡力,適合有一定運動基礎的朋友嘗試。功能上,弓步蹲貼近不少運動(羽毛球、劍擊等)基本動作,所以弓步蹲也是不少運動員的必然訓練菜單。

相撲深蹲 (Sumo squat)

相撲深蹲是另一種變化式,對膝關節的負擔較低,適合有膝關節問題的朋友。開始時,雙腳站得稍為比肩膀寬,然後膝蓋和腳尖朝外指向同一方向,約為45度,接著向下蹲的時候,不需要將臀部往後推,只需要維持上身挺直,由臀部帶動往下蹲。相撲深蹲比其他深蹲更能訓練到大腿內側的肌肉。

 

(圖七及圖八:相撲深蹲的動作示範)

訓練次數建議

筆者建議,初學者每週可進行2到3次深蹲訓練,每次進行10至15次,重複1-2組。之後逐漸增加到每天1次,每次重複進行20至30次,重複2-3組。

深蹲時,雙膝能否超過腳尖?

介紹完幾種深蹲做法之後,相信大家都想知道深蹲時「雙膝能否超過腳尖」的答案。其實雙膝過腳尖,是一種正常的活動模式,尤其在做全蹲(Full squat)的時候,幾乎都一定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問題不在於能否膝蓋超過腳尖,而是這個動作是否適合自己的身體。不少研究指出,如果深蹲的時候,膝頭比腳尖更前,可以增加股四頭肌的參與度,提高股四頭肌的訓練效果,但與此同時,這個動作亦會急劇增加脛股關節和髕股關節的壓力,所以如果本身有膝關節痛的朋友,就應盡量避免以這種的方式進行深蹲,降低膝關節組織的受損風險。

看到這裡,讀者又會否覺得只要雙膝不過腳尖就對了呢?原來也不一定。因為有另外一些研究發現,當膝蓋不超過腳尖的時候,壓力就會轉移到由腰背和臀部肌群所承擔,在做深蹲時,這些肌肉所需要的力量,會是在膝過腳尖時的8-10倍。所以,腰背和臀部肌群力量不足的朋友,就應格外小心,量力而為。

為何深蹲訓練無法改善運動表現?

相信對運動有研究的朋友,都知道特異性是運動訓練的其中一個原則。有研究指出,雖然1/4蹲在強化四頭肌和髖外展肌群方面不及全蹲,但因為它貼近跑步和部分運動員起跳的動作,所以他們在1/ 4蹲訓練後,速度和起跳高度有更顯著的提升。如若我們希望透過阻力訓練提升運動表現,不論是做深蹲,或是其他重量訓練時,除了訓練的肌群,我們也應該加入與運動接近的訓練動作,這樣才更有機會轉化成實際運動表現。

當然,如在訓練時候有疑慮,不妨先找教練或體適能訓練專家討論訓練方法是否出現問題。假如遇上傷患或身體上的問題,則可能要找醫生及物理治療師進行更詳盡的檢查或治療先處理問題,再制定適合的訓練計劃。

特別鳴謝:李展睿先生動作示範

Reference:

  1. Azhar, N. M., Affandi, N. D. N., Mail, M. S. Z., & Shaharudin, S. (2019). The effects of foot position on lower extremity kinematics during single leg squat among adolescent male athletes. Journal of Taibah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14(4), 343–349. https://doi.org/10.1016/j.jtumed.2019.06.007
  2. Coratella, G., Tornatore, G., Caccavale, F., Longo, S., Esposito, F., & Cè, E. (2021). The Activation of Gluteal, Thigh, and Lower Back Muscles in Different Squat Variations Performed by Competitive Bodybuilders: Implications for Resistance Tra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2), 772.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8020772
  3. Delmore, R. J., Laudner, K. G., & Torry, M. R. (2014). Adductor Longus Activation During Common Hip Exercises. Journal of Sport Rehabilitation, 23(2), 79–87. https://doi.org/10.1123/jsr.2012-0046
  4. Ramírez, J. D., Núñez, V. M. M., Lancho, C., Poblador, M. S., & Lancho, J. L. (2015). Velocity-Based Training of Lower Limb to Improve Absolute and Relative Power Outputs in Concentric Phase of Half-Squat in Soccer Player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11), 3084–3088. https://doi.org/10.1519/jsc.0000000000000407
  5. Rhea, M. R., Kenn, J. G., Peterson, M. D., Massey, D., Simão, R., Marín, P. J., Favero, M., Cardozo, D., & Krein, D. D. (2016). Joint-Angle Specific Strength Adaptations Influence Improvements in Power in Highly Trained Athletes. Human Movement, 17(1). https://doi.org/10.1515/humo-2016-0006
  6. Schoenfeld, B. J. (2010). Squatting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Exercis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4(12), 3497–3506. https://doi.org/10.1519/jsc.0b013e3181bac2d7

運動星球. (n.d.). 世界級球后戴資穎的下半身重訓菜單 | 運動星球 sportsplanetmag. 運動星球 Sportsplanetmag. https://www.sportsplanetmag.com/article/desc/18042716391050983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鍾惠文博士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運動物理治療師委員會委員(2022-24年)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